在制藥粉體的均勻性檢驗、水泥生產的質量控制、納米材料研發的實驗室里,一臺精密儀器正悄然丈量著肉眼無法觸及的微觀維度——顆粒粒徑分析儀。它不僅是現代工業的“質檢官”,更是材料科學領域的“透視眼”,用數據揭示粉末、乳液、懸浮液中顆粒群體的隱秘分布規律,為產品質量與性能奠定科學基石。粒徑分析儀的核心價值在于突破人類視覺極限,精準量化顆粒體系的物理特征:-粒徑分布:揭示樣本中不同尺寸顆粒的占比(如D10、D50、D90)-形貌特征(進階功能):分析顆粒球形度、長徑比等幾何屬性-分散狀...
納米顆粒跟蹤分析(NTA)技術:外泌體表征的重要技術手段一、外泌體簡介在復雜的生物系統中,細胞間的信息傳遞與物質交換及功能表達均依賴于一類特殊的載體——外泌體。外泌體作為細胞外囊泡中重要的亞群,是直徑約30-150納米的膜性囊泡,其內部攜載著蛋白質、核酸、脂質等生物活性分子,在細胞間通訊網絡中發揮關鍵作用(圖1)。研究表明,腫瘤細胞來源的外泌體可通過促進血管生成、誘導免疫抑制微環境等途徑支持腫瘤進展;神經元分泌的外泌體則參與神經信號傳導調控及突觸可塑性維持。這些研究的實現,均...
工程化外泌體雙引擎:從293細胞平臺到MSC修復使者的跨領域應用外泌體是直徑30-150nm的膜性囊泡,承載母體細胞的蛋白質、核酸、脂質等生物分子,介導細胞間通訊。其天然生物相容性、跨屏障能力及可修飾性,使其成為理想的藥物遞送載體。工程化外泌體通過基因編輯、表面修飾、載荷包載等技術,賦予其靶向遞送、功能強化等特性,突破天然外泌體的功能局限,在疾病治療中展現出精準調控潛力。一、293外泌體與MSC外泌體簡介293外泌體:源于永生化人胚胎腎細胞系,其中以HEK293T細胞為典型代...
納米顆粒在生物醫藥、材料科學、環境監測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,其粒徑、濃度及分布特性直接影響其性能和應用效果。傳統的納米顆粒表征技術(如動態光散射DLS、電子顯微鏡TEM)存在一定局限性,而納米顆粒跟蹤分析(NanoparticleTrackingAnalysis,NTA)作為一種新興的單顆粒分析技術,能夠實時、高分辨率地測量納米顆粒的粒徑分布和濃度,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。本文將詳細介紹NTA的工作原理、技術優勢、應用領域及未來發展趨勢。1.nta納米顆粒跟蹤分析概述NTA是一種基...
納米顆粒粒度分析儀是現代材料科學、化學工程和生物醫學領域中分析工具。它能夠精確測量納米顆粒的粒徑分布、濃度以及表面特性,為納米材料的研發、生產和應用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持。納米顆粒粒度分析儀的工作原理主要基于光散射技術,尤其是動態光散射(DLS)和納米顆粒跟蹤分析(NTA)。1.動態光散射(DLS):DLS技術利用激光照射樣品中的納米顆粒,顆粒在液體中進行布朗運動時會散射激光。通過高靈敏度的光電探測器測量散射光的強度波動,結合斯托克斯-愛因斯坦方程,可以計算出顆粒的流體力學直徑...
在納米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,納米顆粒粒度分析儀已成為科研與工業領域工具。它能夠精確測量納米顆粒的粒徑分布、濃度以及表面電荷等參數,為材料科學、制藥、環保等多個領域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。納米顆粒粒度分析儀的工作原理多樣,常見的有動態光散射法(DLS)、納米顆粒跟蹤分析技術(NTA)和庫爾特原理等。以動態光散射法為例,當一束激光照射到懸浮在液體中的納米顆粒時,顆粒會因布朗運動而使散射光信號隨時間波動。通過分析這種波動,結合斯托克斯-愛因斯坦方程,可計算出顆粒的粒徑。而納米顆粒跟蹤...
在城市霧霾的灰色帷幕下,在工廠排放的無形氣流中,一種肉眼不可見的威脅正悄然侵蝕著人類健康——直徑小于100納米的顆粒物(NPs)。面對這種傳統監測設備難以捕捉的"隱形殺手",納米顆粒物監測儀以其微觀感知能力,構建起環境保護與公共安全的新防線。這場從宏觀到微觀的監測革命,正在重塑人類對抗空氣污染的認知邊界。一、突破傳統:納米級顆粒的捕獲之謎傳統PM2.5監測儀的檢測下限止步于2.5微米,而納米顆粒物監測儀則通過三大技術創新實現尺寸突破:基于激光散射原理的設備可檢測低至10nm的...